南通大学学子用科技"把脉"智慧农田,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4月21日下午,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绿“针”神探科技助农志愿服务团师生走进位于南通通州区的北京众拓星核生态农业示范园,开展助农实践活动。据了解,该团队长期致力于研发能够监测植物体内信号分子动态数据、精准判断作物健康状态的智能监测系统,从而为农户提供科学种植方案,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在玻璃温室内,服务团师生们通过智能中控系统大屏,直观看到光照、温湿度等数据实时跳动。“这些传感器就像给农作物装上了‘健康手环’,配合水肥一体化设备,能实现生长环境精准调控。”示范园总经理王春亮现场演示时介绍。“原来现代农业可以如此‘聪明’!”志愿者们连连感叹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革新力量。
在水培蔬菜区,园区目前配备的智能化监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根系生长数据,动态调整营养液配比,从而确保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能够获得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服务团成员认真记录了相关数据,并输入团队开发“农作物动态数据云施救平台”,进一步丰富团队项目田间数据。
在采用椰壳有机土培技术的番茄种植区,服务团负责人田一然正利用团队开发的可穿戴式植物智能传感器,对番茄体内的水杨酸、过氧化氢等数十种信号分子进行原位实时监测。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后,对可能感染灰霉病、斑点病的植株进行了精准预警,并给予了物理隔离、化学防治、增加浇水量等具体农事建议。团队指导老师孙利军教授表示,作为国内首创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内源信号分子监测技术领跑者,目前该技术已发表12篇相关论文,形成5项国家专利,构建了“分子诊断-健康评估-风险预警-精准干预”的全链条产品体系。
“以前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数据支撑,不仅省时省力,产量还提高了!”农户李师傅在团队协助下,半小时就完成3个温室的智能调控。近年来,绿“针”神探科技助农志愿服务团依托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信号实时监测与地方种质资源保护科研团队,聚焦智慧农业领域,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推动智慧农业从“示范田”走向“万亩田”,为智慧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了青春科技动能。
文字:姚良臣、田一然
图片:曹怡婷